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公布的最新「全球失智症報告」指出,台灣地區推估有超過十八萬名失智老人,但是實際領有身心障礙手冊,確認失智症的人數僅有三萬三千多人,顯示約八成的老人不知自己有失智症狀,不但對自己的生活與安全造成隱憂,家庭生活品質也會帶來影響。
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,並非只有記憶力衰退或單一疾病,一旦語言或記憶力等功能出現衰退,嚴重程度已經影響到日常作息,照顧者及家人就必須注意是否為失智症。精神科醫師陳震宇表示,失智症通常六十五歲之後比較容易出現,年齡越大出現機率越高,大家比較熟悉的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其中一種,屬於退化型的失智症,還有因為中風引起的血管型失智症,另外金屬中毒、腦室積水、代謝異常等因素也都會造成失智症。 如何判斷身邊長者是正常老化或是失智症? 如果突然忘記某件事,但是事後會想起來,屬於正常老化;若對於自己說過的話、做過的事都完全忘記,就有可能是失智症。陳震宇醫師指出,如果懷疑家中老人有失智症的症狀,最好帶到神經內科或精神科求診,透過醫師跟病人以及家屬會談,尤其負責照顧老人的家屬觀察很重要,才能知道病程發展的狀況,再加上抽血、電腦斷層、核磁共振等檢測,綜合判斷得到結果。失智症可分為初期、中期與後期,各有不同照顧上的困難,因為每個病人都會有不同行為與狀況,以阿茲海默症來說,約有三到四成的比例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及行為問題,例如妄想,常會覺得有人偷錢,其實只是自己把錢藏起來找不到。醫師表示,家人在面對上需要注意, 不要立即提出質疑,因為越質疑老人家越容易生氣,甚至會出現攻擊行為,最好趕快帶去醫院,醫師能夠依照不同的精神狀態及情緒波動做出診斷,給予適當藥物控制狀況。其實面對老人失智症的發生比較需要調適的是照顧者及家人,家中成員必須先瞭解什麼是老人失智症,病人在哪一個階段,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行為,最重要的是 如何預防危險。失智症老人最怕發生跌倒或走失等意外,還有家中環境也需要調整,降低老人家發生意外的機會。如果只是輕度症狀就即早發現給予藥物治療,對於病人及家人的生活品質都有幫助,家人調適上的衝擊也會小很多,讓照顧者與家人有充足時間準備面對失智症老人。目前健保局有給付失智症藥物,不過需要經過事前審核,因此發現症狀,盡早就醫,可以減少彼此的誤解,減少意外的發生,以及提高生活品質 |
參考來源:新聞